主管: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管理 > 探索思考 > 上海、浙江志愿填报投档新政分析及我省模式的思考

上海、浙江志愿填报投档新政分析及我省模式的思考

2022-12-01 11:07  点击数()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发起一项调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仅有13.6%的学生表示了解所选专业;7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2016年针对辽宁、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以及其他省份的高考应届及往届考生的一份调查显示:未真正了解各种专业是考生填报志愿时面临的首要困惑,所占比例高达56.36%2017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各地的高考“过来人”问卷调查显示:55.74%的受访者表示高考后选专业受到家长建议、学长建议、媒体报道等影响。


  众多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自我了解不够、专业选择模糊等都与生涯规划不足相关。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将生涯规划前置,让高中学生会选择、能选择,在一年级甚至一入学就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未来学习科目,以应对高考。做好高中的生涯规划,有利于将高中学习与大学报考、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志愿填报是高中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环节。志愿填报与生涯规划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指导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必然建立在学生对专业以及志愿填报等招录政策了解的基础上。志愿填报不应被后置,因为其依据的是学生本人兴趣、特长和所报考学校专业的要求,只有结合志愿填报的生涯规划才会落地。对高中生而言,生涯规划决定怎么选、选什么,而志愿填报决定怎么报、报哪里。只有明白如何选、如何报,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在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


  今年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第一批考生开始新的志愿填报模式,而我省也将于2021年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招录和志愿填报方案。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上海、浙江志愿填报投档新政,并与我省现有模式进行对比,进一步提出上海、浙江改革对我省志愿填

报的借鉴意义和我省高考改革准备期志愿填报的一些探索思考。


  上海、浙江志愿填报投档新政与我省现有模式的对比思考


  对比1:从分文理到不分文理。


  改革前,考生按文史、理工分类,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分别录取;改革后不分文理,根据考生高考总成绩从高到低确定投档位序。


  思考:不分文理后,学生选择面增大,过去史地政或物化生分别作为一项(“和”关系)来选,现在作为三个选项来选(“或”关系)。以浙江为例,改革前文科只能报考34%的专业,理科只能报考66%的专业。而按照新高考,选择理化生三门,可选考95%的专业;政史地三门,可选考66%的专业。以上海为例,在文理分科的“3+1”模式下,文科计划通常占1/3,理科计划通常占2/3,由于计划数的限制,使得招生院校的专业面不可能铺得很宽。文科生一般只能报考全部专业的1/2左右,理科生只能报考全部专业的不到八成。相比以前而言,“3+3”新高考模式下考生的专业选择面大大拓宽。选择政史地的学生可报专业占比为65.6%,选择理化生的学生可报专业占比为98.4%


  尽管改革后考生是根据高考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但实际上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在全省考生中的位序,还要知道符合招生单位对于同一限考科目的全部考生中的位序,这样才更有利于精准填报志愿。以上海、浙江的录取方案为例,考生实际上在填报专业组或专业大类过程中,所要考虑对比的是符合与自己相同选考科目的其他学生的成绩高低与前后位序。因此,不分文理后,志愿填报的选择更需慎之又慎地考虑,准确判断符合自己的选考科目和成绩,提高自己所报志愿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精准性。上海在2017年高考后,考生不仅可以查询全部考生高考成绩分布,还可以查询到选考科目高考成绩分布。同样,我省2021年应在原有全省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的设计上,增加相应的限考科目相同学生的分类筛选排序。


  对比2:从分批次到不分批次。


  上海没有批次之分,所有普通本科在征集志愿前一次填报、一次录取,普通本科设2次本科征求志愿。第1次本科征求志愿设置在本科普通批次正常投档录取完毕后进行。第2次本科征求志愿设置在第1次本科征求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进行。第2次本科征求志愿实行降分录取政策,是否同意降分由院校自主决定。浙江所有的普通高校(含高职高专院校)不分批次,只是将全部考生按人数的20%60%90%分段录取。


  我省目前的普通本科高校录取分一批A类、一批A1类、一批B类、二批A类、二批B类和二批C类等六个批次。


  思考:首先,分批次最大的弊端是使学校层级化、固定化,这与录取手段有关,把高校分成不同的批次有利于录取操作;但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各个省招生的院校数量最多有2000余所,放在一个批次招录已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


  其次,不分批次并不是不分优劣,而是将招生学校更加细分到大类、到专业组,使一些普通学校的特长学科得到提升;突破学生高考志愿选择受院校对专业的限制,真正体现专业组合的优胜劣汰。目前,国家针对大学及学科建设提出“双一流”要求,一些综合实力或许不强但自身很有特色的高校或一些高校的特色学科、专业同样有机会竞争“双一流”。


  第三,不分批次取消了一些报考的限制,比如目前考生和家长忧虑较多的是否同意调剂专业这一选项,如果选报重点高校担心被调剂到不太有优势的专业,选不同意调剂专业又担心本批次退档,不分批次基本解决了这一困惑。


  第四,上海将本科一批一次投档,浙江本专科放一批,分三段填报录取,这与省市生源要求及当地教育高校布局有关,我省要结合实际情况更科学地借鉴。我省出台的相关改革方案中提到,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考本科考试逐步分离,在2018年高职院校通过单独招生、对口升学等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


  对比3:志愿数量的变化。


  以上海为例,2016年本科普通批次可填报10所院校,每所院校可填报6个专业,填报单位共60个;2017年,本科普通批次设置24个平行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共96个单位。浙江在2016年普通本科分三批,各批平行志愿设5个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均设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共90个单位;2017年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2017年我省普通本科从一批A类到二批C类一共可报48个高校(一批A8个、一批A18个、一批B8个、二批A8个、二批B8个、二批C8个),每个院校可报6个专业,理论上本科可选近300个专业志愿。


  思考:上海、浙江招录政策的改革,使考生填报志愿时在选择的数量和范围上都有所增加,以某一高分的考生为例,按浙江模式可填报80个院校的专业(类),按上海模式可填报96个专业组,而就我省目前的政策看,考生在一A批次只能选择8个院校的48个专业。选择面的扩大使得填报的内容和要求更丰富、细致、精确。


  对比4:志愿填报的单位。


  改革前全国高校招生录取以学校为填报单位,改革后上海以院校专业组为填报单位,浙江以院校专业为填报单位。


  上海和浙江的专业组划分都是按照选考科目进行的(如浙江大学)。招生院校自己决定拆设成为若干个专业组,最少可以是1个,即院校本身(如华东师范大学);最多即是招生专业数。


  就填报志愿而言,这时已没有高校的完整概念,只是这所院校的不同专业组的概念,同一所院校的不同专业批次在志愿填报时也不存在必然逻辑关系(见1)。

    思考:上海、浙江的新政实施后,各招生院校在上海、浙江的录取分数线变成某专业组分数线或某专业分数线(见表2)。高考改革自上而下推动了学生对招生录取专业的重视;另外将专业进行拆分必然提升了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的要求,也使得学生的报考理念向专业方向倾斜。

    对于专业或学科优势很明显的院校,新的招录政策为其带来了更高的专业认同度;对于相对弱的高校,则影响不大。如此一来,倒逼高校进行改革,逐渐趋近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转变。


  通过以上新旧高考招生录取政策对比,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强化突出了专业,专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以往的志愿填报中,掌握政策、了解学校、熟悉专业是做好志愿填报的三个基础条件。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专业和学校同样重要。但依照旧的招录政策设计,专业必然成为学校的从属。如想去某校学某专业,这时进了学校如果为了保证专业,不同意调剂,后果很可能是本批次掉档。新的政策不再以学校作为第一道大门,使专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使考生专业愿望得到尊重。


  2.降低了考生对于学校和专业取舍的难度。过去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一直是志愿填报中考生和家长纠结的一个问题,改革使学校与专业在选择中的对立性减小,而融合性增强,更有利于考生对学校与专业的匹配。将一个院校的专业根据学科的要求细化拆分成若干平行的专业组,大大降低了考生对于学校专业取舍的难度。


  3.既突出了高校专业与学生特长的融合,也突出了高校与高中的渗透融合。无论是上海方案还是浙江方案都是以高校提出的选科要求作为投档和录取的要求,这一要求突出了学生特长,体现了高校按特长录取、高中依特长进行培养输送,既体现了高校专业与学生特长的融合,又体现了高校与高中的渗透融合。


  4.平行志愿的投档方法依旧不变。平行志愿的录取原则是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个人遵循顺序,一档一投、同时投档。平行志愿操作中的定位、取舍、梯度等方案依旧通用,只是志愿填报过程要求更细更精,同时给考生自主的空间更大更灵活。


  上海、浙江试点改革对我省现阶段志愿填报的借鉴和指导


  上海、浙江招录新政对我省的指导,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政策的逐年推进、经验的不断丰富会显现越来越强的现实意义。从阶段上看,以2021年为界,分为我省招录政策出台前的指导和政策出台后的指导。政策出台前的指导更多倾向于政策制定的影响、观念的提升和舆论宣传、经验数据的提供和路径参考。政策出台后主要是现实操作的指导。目前,我省招录政策细则还不明朗,本文从观念改变、现阶段操作调整和储备等方面谈上海和浙江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影响一:志愿填报观念的进步和提升。


  纠正过去轻视专业的错误思想向正确方向转变。现阶段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专业概念。学生脑海中有的是名校、“985”、“211”、一本、二本等与学校相关的概念。这与我们的录取政策有关。新政策实施后,这种观念将得到转变。


  1.学生:从关注学校到关注自我。“理想北大,美梦成真”“剑指清华,谁与争锋”等这些作为激励奋斗的口号,一次次重复的是学校的概念,这样会让学生形成强化学校概念、缺少专业的思维定势,就会对学生的志愿填报产生不利的影响。高考改革推动了高中学校从学生高中入学就开始对学生生涯规划进行介入,指导学生从自我出发,选择规划自身的学习内容、发展方向,有利于实现从关注学校到关注自我的转变。


  2.家长:从重面子到重内涵。家长对考生志愿的选择影响很大,家长的名利思想、虚荣、攀比等常常会影响考生的正确判断。新政策使家长从简单关注高校本身向深层关注高校的各专业发展,关注专业必然会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学科能力,帮考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特点与选考学科、报考专业科学合理地匹配和结合,同时也会让家长和考生不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3.学校:从追求学校形象到追求学生的发展。毕业生的去向会提升高中学校的形象,学生就读名校、重点高校的人数会成为母校招收优质生源的重要砝码。20176月《中国青年报》题为《“清华北大崇拜症”下的中学———“高考志愿填报密码不在我手里”》的文章中提到冲刺清华北大的怪现象,学校诱劝学生修改志愿,甚至直接帮学生修改志愿。这种一味冲击名校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会损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海、浙江以专业组、专业(类)为填报单位的招录政策必然逼迫高中做出评价的改进,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上了清华大学的什么专业、北京大学的什么专业。一些高校的优势专业会超过原来投档线在前的高校的某些专业。一些学校非“985”但全国排名前茅甚至第一的专业因此脱颖而出。对高中而言,学校形象与学生发展的契合度更强。


  造成上述考生家长片面思想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老师本身对学生志愿填报以及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偏颇;另一方面,高中学校老师对专业的定位、发展、培养目标和要求等一系列认知储备不足。此外,原有招录政策的设计,以学校作为录取的首要和基本门槛,必然导致学校概念独大的局面。


  为此,高中学校要将生涯规划作为专项课程或基础学科;生涯规划一定要结合志愿填报、专业解读以及高校对专业的要求;加强高中与高校的沟通交流,邀请高校做各种专业学科的解读;定期组织高考改革政策、志愿填报等的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可组织专人对试点省市的经验和各种数据进行跟踪收集。


  影响二:志愿填报的操作体现个性化精准化要求。


  我省对201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将全部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政策,2021年的毕业考生将实行新的招录政策。广大新高考的考生要积极行动,向高考改革方向逐步调整,培养个性化精准化填报志愿的能力。


  1.是多元特色人才选拔的要求。高考改革前后会有较大的区别。现今的教学更多趋向扁平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同车间加工零件与生产。从高中到大学是由基础学习走向专业学习,如果在志愿填报上仍旧不能体现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对专业的追求和探索,学生的发展必然要打折扣。


  2.高校规模扩大。近些年,高校发展速度较快,高校的升级、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满足了广大考生入学深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有些院校为了扩大规模,专业设置求大求全,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以及其他教学软硬件的储备和积淀不足,必然造成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落差较大,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指导学生精确填报,合理区分规避。高考改革倒逼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突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紧紧围绕自身和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实践优势和地域发展优势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3.使我省的优质考生更具竞争力。从上海、浙江的新政中看到,越优秀的高校其录取的学科要求越多。优秀学校对科目要求的限制,说明其对专业基础的重视。我省高考生从2017年开始要与浙江、上海的考生在高校竞争,2020年要同改革先行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市考生一起竞争。如果志愿填报仍以总成绩参照学校名次去报,而忽略自身特长、学科能力与专业的必要依据,我省的考生就会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考生在志愿填报上做到精细化、个性化,提升自我与专业的融合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高校的发展。


  影响三:配合我省招录政策改革进行必要的储备。


  目前我省新高考改革的招生考试政策细则还不明朗,但新的招考政策一定代表了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一定要符合我省实际,能促进我省教育发展,推动我省人才培养选拔。因此,上海、浙江的试点经验对我省的高考改革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紧盯改革试点省市,跟踪改革试点区的数据,主要内容包括:1.高校专业对高考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2.学生选考科目的情况;3.各类选考组合专业覆盖情况;4.学生选考三门总成绩的分布、比较;5.高校提出限考物理学科的专业类别、限考化学学科的专业类别、没有提出要求的专业类别;6.上海专业组、浙江专业的录取投档位序;7.某一专业、不同院校的科目要求情况;8.各类选择的升学情况和院校分布。


  对于今年已经实行新的志愿填报招录政策的上海和浙江,录取结果究竟怎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撰文指出,上海市2017年普通本科批次的招生录取,以院校专业组替代以往的文理分科,有效促进了高校对招生专业的优化,也有效引导了考生的志愿填报,提高了考生的选择性。普通本科批次的录取结果表明,今年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被调剂比率仍然保持在7%左右的低位,且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58%多,比去年提升了近8%,这在专业志愿填报数量从原先6个改为4个的情况下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特点鲜明的院校专业组起到了有效分流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考生担心等级考科目成绩通过等第赋分转换会造成更多的同分现象,但数据分析表明,投档到院校专业组的末位考生同分现象并没有因此而与往年有显著变化,且此现象主要还是发生在招生人数集中的本市院校,应该说院校专业组的设计使得考生的志愿填报呈现了多元格局。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则表示,2017年新高考招生录取呈现“四高一低”的特征:一是志愿填报率高,普通类三段平均志愿填报率为96.9%,其中一段志愿填报率达99.6%;七成左右考生填报60个以上志愿。二是志愿投档率高,普通类平均志愿投档率近95.0%。三是志愿满足率高,今年一、二段上线填报了志愿但未能投档的考生人数,相比原高考相应批次明显减少,三段首轮投档后公办院校专业基本完成招生。四是考生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设置的专业要求匹配度高,既满足了学生按生涯规划选课、升学的要求,也满足了高校的招生需要。五是退档率显著降低,“不服从专业调剂而退档”不复存在,真正因不符合院校录取条件退档者很少。


  高考改革从考试与招生制度切入,带动了高中怎么选科、怎么排课、怎么管理、怎么评价等一系列变革,而志愿填报设计的怎么录、怎么报最直接体现着考试招生制度。它既是高中改革的终点目标,更是高中改革的起点依据。上海、浙江2017年招生录取的先行效应对于我省高考改革的学习和实践,其作用和意义是深刻和长久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宣传中心/《山西教育》杂志社)

责任编辑  栗树林


  投稿/订阅MANAGEMENT


版权所有:《山西教育》杂志社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东头道巷5号 电话:0351-2729889
@2018 晋ICP备1400867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