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幼教 > 实践·探索 > 假如愿意,请带孩子去旅行

假如愿意,请带孩子去旅行

2018-03-20 09:28  点击数()

最近在微信里看到一篇介绍乐嘉带 4 岁女儿穿越沙漠的文章。读后,确实震撼,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恰如 文中所问,你能相信,一个 4 岁的小女孩,用了 4 天的时间,走了74公里,腿上脚上全是疹子和泡,只为徒步穿越沙漠吗?不理解的人,认为乐嘉在折磨孩子。而乐嘉表示,自己的初衷不过是带女儿出去玩。当然,他也说过, 他希望女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如果孩子这么小的时候都能坚持下来,长大以后很多困难也能自己克服。爱,是什么?温暖照应是爱,安全看护是爱,而带孩子出行,让她从小接受一些磨练,谁又能断定乐嘉不是爱女心切呢?文中还说到,美国有一个年龄更小的背包客, 他的“背包客”Th活从出Th 5  天后就开始了。到他2 岁时,他已经跟着父母,去过 40 个州,攀爬过美国最壮丽的山脉,去过位于海平面 3000 米以上的千岛湖。

这让我想起了在旅美途中,我看到过不少美国父母带着很小的孩子出行。在华盛顿蜡像馆里,我还看到一位男士推着几个月大的女儿转悠。在艺术博物馆,我们正欣赏着一幅幅画作,突然一个女孩的哭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循声望去,一位白人妈妈推着一辆双人婴儿车,一边往前走, 一边看画。左边的孩子不知为何哭叫。我好奇地走过去, 奇怪,这孩子忽然不哭了。我竖起大拇指给她们的妈妈, 白人妈妈笑着看我们。这时候又奔过来一个稍大一点的女孩,我刚要确定她家有三个娃,伙伴碰了碰我,让我看这位白人妈妈胸前,我才发现妈妈胸前还兜着一个呢。这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一点,居然有四个。这时她丈夫也过来了,满脸友好的笑容。我对他们领着一堆“小不点儿” 来看画展,既感到新鲜又充满疑惑。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推婴儿车的爸爸妈妈,带着他们大大小小的孩子,观风景,看人文。至于存留在我们 头脑中的习惯性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看懂?似乎他 们并不多想这个问题,也许,他们可能很好地思考了这个 问题,只是我们还未懂。
检视我们的思维,常常被固有的认识所羁绊,认为孩子还小,看了什么也记不住,似乎记住什么才是我们追求 的目标,却忘记了感受、熏陶、精神的栽培,这样的影响 看起来是无形的,却也是长远的。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 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还在Th命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孩子的心理感受忽视不得。他们虽然年纪小,有些 经历未必都能记得,但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会深深留在 其精神世界里,影响其日后长远的发展。
       在我们的这次旅行中,不到两岁的雅馨,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最小的成员。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她。在孩子看来:“大家觉得我还小,觉得我看不懂,或者认为我还不记事,但我的爸爸妈妈不这么认为。瞧,为了让我和大家 一起观看羚羊彩穴,我爸爸抱着我走那么难走的路,浑身都湿透了。还有我妈妈,要么抱,要么用小车推我,一路上她最辛苦!”
半个多月的旅行中,雅馨相当配合,不闹病,不哭叫。不论走到哪里,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尽情地关注、用耳朵用心地倾听。有时,导游或什么人在讲话,我悄悄从侧面观察她,她会较长时间盯着看,也在用心听。那流着口水的很专注的小表情,让人顿Th爱怜。雅馨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我们和她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尤其旅行途中能明显感受到了她飞跃性的进步。从自己吃饭时抓得满脸 花,到动作越来越灵活、到位。语言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 出蹦,开始连成短句表达。因为两种语境 (英语、汉语)交互进行,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因有两个姐姐作伴,学习 无处不在,她的见识逐渐扩大。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当遇 到妈妈或姐姐们离开的时候,她会哭叫,但当我们向她讲 清她们是去干什么的时候,她就安静下来了。成人那一连 串的词语组合,我觉得她未必全部能听懂,但她却能因此 而不再哭闹。一个有主见不盲从,又能讲清道理安静接受 结果,肯努力与成人沟通认知的孩子,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我越来越理解美国家长带孩子出门旅行的目的,看看
这无处不在的大自然、大社会,见识精彩各异的风景和人Th,让他们自己去感知世界、挑战自我。相比关在钢筋水 泥里,不受任何风吹雨打,不吃半点行路之苦,不受丝毫 体肤之劳,一心只以书本学习为要务,大把童年时光只有 动画片相伴,或在电脑游戏中度过的温室弱苗,这样的旅 行难道不是人Th最奢侈的经历,最豪华的精神盛宴吗?
      《书Th》 中曾写道:“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无字之书,Th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 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 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 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
为孩子精神的构筑,心灵的放养,假如愿意,请带他们去旅行!

(责任编辑:张 琳)

 

  投稿/订阅MANAGEMENT


版权所有:《山西教育》杂志社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东头道巷5号 电话:0351-2729889
@2018 晋ICP备1400867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