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管理 > 学校特色 > 为特别的孩子筑梦——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纪实

为特别的孩子筑梦——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纪实

2021-02-25 10:48  点击数()

文|本刊记者  栗树林  何  欢  郭维易


十月的云州,阳光和暖,空气清爽,处处弥漫着让人舒服的气息。就是在这样美好时节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适逢大课间,和着《我们都是追梦人》那铿锵有力的旋律,这里的孩子们正恣意地蹦着跳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纯真的笑容。大课间活动结束后,他们有序地从操场走向教学楼。当看到记者一行到来,孩子们热情地打着招呼,有的笑着点头,有的拍着小手,有的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你好”……我们回应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并和他们一起走进了教学楼。


打造一个爱的家园


在教学楼一层大厅内,进门就能看到墙上多种语言和形式所写的“爱”字,校长彭占平告诉我们,这叫“百爱图”,这面墙壁上写着的是99种爱的表达方式,第一百种爱是藏在每位特教人心中的爱。在“百爱图”的一侧,是用泥塑制作的各种手语造型,这是学校的师生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亲手创作完成的。

据介绍,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60年,招收听障、视障、智障、自闭症等各类残疾儿童,是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256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同仁、同慧、同融”的办学理念。2014年,学校成功申请医教康复实验区域项目校,2015年暑假组建“医教康复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米,融合“诊断评估、康复训练、教学科研”功能为一体,设立测听室、教学康复室、生活康复室、感统训练康复室、物理治疗康复室等十多个康复功能教室,立足学校、面向社会为各类残障儿童提供一体化服务,开创了我省医教结合康复实验的先河。2019年5月,学校告别了使用多年的旧校区,迁到了大气漂亮、设施完善的新校区。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特殊孩子在这里既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得到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铺就一条适合特殊孩子的成长之路


每个孩子都会有梦想,特殊学校的孩子也不例外。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残疾儿童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能自食其力。所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对特殊学生来说尤为实用也尤为重要。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大力拓展职业教育,不断完善现有项目,挖掘现有资源,目前开设的专业有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串珠编织、丝网花制作、舞蹈表演、管弦乐吹奏、盲人按摩等14个。形成了以美术为特色的五大职业分支:起步美术、基础美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美术、实用美术。特别是2013年开设的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成立摄影组织机构,配置器材,设置专门摄影教室,制定了教学计划,选派了指导教师,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活动需求。并以此专业为基础,逐步扩展建设成“影视影像信息技术传媒中心”,拥有了集摄影、摄像、信息技术、校园电视台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

2014年,学校又开设了装潢装裱专业,实现了学生自己构图、自己制作、自己装裱作品的目标,既节约了成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技能。2015年开设了家政服务课程,从家务整理单项,增加家电课程,增加电器的认识和使用,建立家政教学内容主体框架,让学生从认识到使用再到维修均可操作。同年,依托学生自主创业实体,成立“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实训基地”,构建起学文化、就业、成才相联系的三位一体的一条龙职教体系。

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生活,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是学校所有教师最大的心愿。


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把教育科研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他们以国家级课题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全校教师探索科研方向,寻求科研定位,促进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为提升学校品位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三次参加全国课题研究实验,三次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士气。学校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教研工作,先后确立各类层次的校级课题20多项,教师个人课题已结题162项,有5项个人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为学校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

近年来,围绕“高效教学”这一工作重点,学校先后提出了“反思课堂教学,寻求突破“少教多学,提高教学质量” “以生为本,康复为根,课程育人,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有效提高 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讲活动,如2012年省特教课堂教学录像大赛,2013年课堂教学技能大赛,2014年省特教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赛,2015年全国第四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等,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这支具有专业素养的“筑梦人”的关爱和呵护下,孩子们得以幸福成长。

给折翼天使们更多的爱


当前,社会融合教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促进教育公平、共享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传递出了蓬勃向上的力量。近年来,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联系市内的普通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希望通过普特融合,让更多人了解特殊孩子,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大环境。

今年的“七一”建党日,大同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与孩子们来到特殊教育学校,与学前康复班的孩子们一起活动。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还一起完成了美术作品《童心向党》。之后,大家还共同体验了特教学校的律动游戏课。最后,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互送礼物。一上午的融合活动,让孩子们成了好朋友。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给了特教小朋友接纳、包容和关爱,特教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语言展示出了他们的乐观、向上与独立。

9月11日,特殊教育学校与大同市平城区水泊寺小学合作开展了“聚焦融合课堂,推动共同发展”的社会融合教育活动。特教学校的王瑞芳老师展示了以“共享蓝天,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团辅课,通过“破冰相识—携手相知”活动,大家共同绘制了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水泊寺小学禾彩娟老师展示的四年级语文《麻雀》结合直观的图片讲述在猎狗面前弱小的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启发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力量”,找到了普特学生的共通点,学生用手中绘笔画出妈妈的形象,分享和妈妈的动人故事,整个课堂氛围感人至深,很多家长留下感动的泪水。课后,普校小朋友一拥而上围到了王老师身边,分享着他们活动的感受以及对特殊小朋友的看法。“我觉得他们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长得也很好看”,这样的话语听得让人欣喜感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努力探索“特殊教育普校化”办学模式,逐步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坚持 “生活化、情趣化、技术化、康复化”的原则,注重“个别化教育”,开展了30多个活动项目,有跳绳、呼啦圈、腰鼓、独轮车、毽子球、羽毛球、足球、轮滑、抖空竹等等,组建了“五队五组”,即足球队、舞蹈队、篮球队、独轮车队、轮滑队和美术组、口语强化组、自然生态组、摄影组、装裱组。

在8月11日举办的山西省残疾人田径、拔河比赛中,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选派了21名运动员参赛。为了备战比赛,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集训小组,研究部署训练方案,从教练员的选择,到训练内容的制定,再到训练时间的安排,以及每日训练餐的搭配,都因人施策。经过辛苦的集训,学校最终取得了2金14银3铜的骄人成绩。

与此同时,为了活跃校园气氛,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厚植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深化学校“同仁、同慧、同融”的办学核心理念,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春季校园运动会、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弟子规》《三字经》手语诵读比赛,以及每月一次的班级对抗赛,极大地推动了该校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

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在学校的舞蹈教室,我们看到老师正在组织学生排练舞蹈《黄花地里的娃们》,他们通过舞蹈演绎和展示地域特色,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教他们理解美、体悟美。

一切为了残疾孩子康复


学校以让学生得实惠为原则,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了“十二免加一补”,即免费洗衣物、免费发放校服、免费发放床单、免费缝补衣服、免费理发、免费发放教材、免费发放作业本、免收住宿费、免收陪读费、免收陪读住宿费、免费体检、免费送教上门等,以及发放生活补贴。在校长彭占平的努力下,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比普校孩子更早享受到了免费牛奶。

不仅如此,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残疾孩子康复”的理念,抓住幼儿发展语言最佳时机,于2005年,在一无资金、二无设施设备、三无师资的情况下,大胆上马2到5岁聋幼儿语训项目。第一批孩子们如愿以偿达到语言康复目的,欣喜回到普通幼儿园。2010年9月,学校正式成立“康复资源开发管理处”,制定康复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路子,初步搭建医教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学校康复服务体系;加大对残疾学生康复救助的力度;拓宽康复服务新领域,不断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和康复能力;通过医疗、教育、社会等多种途径,积极探索在校学生康复服务模式。目前有 30 多名幼儿经过语言康复教育后,回归普通幼儿园或小学。

为了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精神,学校在2014年组织教师深入乡村摸底,为不能到校接受集体生活学习的31名重度残疾孩子建立正式学籍,开展送教上门教学与康复服务。送教上门工作要求做到“五五四四”,即五个统一:统一注册国家学籍、统一编排班级、统一配备指导教师、统一制定工作方案、统一建立康复档案;内容上做到五送:送指导、送服务、送感情、送学具、送技能;过程中做到四保证:师资保证、经费保证、服务保证、质量保证;形式上做到四指导:上门指导、电话指导、在线指导、信件指导。让更多不能正常到校的残疾儿童享受到待遇,接受到教育。

校长彭占平说:“这些孩子只是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普通孩子有区别,但是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我们这样扎扎实实地办特殊教育,就是为了让公平满意的教育,真正落实到阳光下的每个孩子身上。”


重燃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办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对于特教学校而言更是如此。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十分注重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成立了家委会,制定了详实的制度,依托家委会组织各种活动,一个个家庭在多种活动中熟悉彼此、交流情感、互学经验、激励共进。

今年的10月6日,学校家委会按照安全、自愿、康复、融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田野,参与农事劳动。几十组家庭成员一起坐上大巴车,在有说有笑中来到田间地头,农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红红的高粱弯下了腰,高高的玉米结出了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学生们站在玉米地旁,脸上露出质朴而又纯真的笑容。他们认真地向老师学习了掰玉米的技巧,然后开始自己尝试动手,体会着劳动的乐趣、丰收的喜悦、集体生活的快乐。2019年,学校家委会还组织了共度春节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写对联、贴窗花、串糖葫芦……在喜庆温暖的氛围中辞旧迎新。还有今年端午节,学校组织“巧手以粽,爱心相结”主题活动,邀请家长来和师生一起了解端午习俗,背诵端午节的诗歌,制作手抄报,编五色绳、剪纸、编富有大同特色的“符”、做香囊,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全校师生和家长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国节。

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地茁壮成长着,快乐生活着,掌握的技能也日渐增多,家长们深切地感受到,精彩的生命在收获着,崭新的希望在孕育着。在记者前往该校采访的当天,恰逢家委会换届选举,新一届的家委会会长郭海明对我们说:“虽然我的孩子不是特别健全,但是她在我心中是最美的天使。如果让孩子去普通学校,可能她的快乐程度和接受知识的程度都不会是现在这样,学校的教学灵活、活动多样,孩子来到这里后,真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现在每天很想去学校,即使是在周末,都念叨着要去学校。”孩子的健康成长点燃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近年来,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荣誉 50 多项,学生文艺、体育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百项,百名学生升入高等院校,6 名学生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用,所有毕业学生基本就业。山西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残疾人之家”、山西省特殊教育特色学校,一项项荣誉、一串串光环,展现的不仅是大同特校曾经的辉煌,更是大同特教人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丰碑。如今,学校从残疾孩子自身特点出发,践行融合医教康复新理念,正朝着“立中国名校、建世界强校”新目标,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深秋的大同,有着丝丝的凉意,但是记者的心中却是温暖涌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所有教师真是在用百分之百的爱呵护着这些特殊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花期,这里的孩子们也在静静地美丽绽放。


责任编辑   潘丽萍

(投稿邮箱:389696830@qq.com)



  投稿/订阅MANAGEMENT


版权所有:《山西教育》杂志社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东头道巷5号 电话:0351-2729889
@2018 晋ICP备1400867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204号